一直以来,园区都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集中地,同样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集中大户。至2023年,全国250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贡献了超过50%的工业产值,但
同时,随着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零碳园区,并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”等国家部委一系列政策的颁布,体现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,为2025年全国范围内全方面推进零碳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零碳园区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,但一定是园区在新建、改建或扩建的各个阶段实现能源、生态、建筑、交通、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零碳发展。
而未来随着《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》的编制与出台,必将填补国家层面零碳园区标准空白,为全国园区推广提供可复制的模板,对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具备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。
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副院长白雪表示,这个零碳产业园国家标准,至少解决了六大主要问题:
一是通过明确零碳园区的定义、关键术语、建设原则、能源结构要求、运维管理要求等核心内容,填补了国家层面零碳园区标准空白,为全国园区推广提供可复制的模板。
二是通过规范园区碳排放统计、核算和管理体系,确定碳排放核算的边界与方法。建立园区能源、碳排放情况的监测、统计、核算和管理数据台账,动态衡量园区全生产流程减排成效,提供统一、清晰的前瞻性技术指导。
三是应对园区建设多样化挑战:确立建设基础及不一样园区的建设重点。不同园区产业类型、地理位置、能源结构差异性大,需标准化手段规范不一样园区的建设重点,明确技术路径。
四是推动园区数字化低碳转型,规范园区规划管理、统计核算、监测预警等环节智慧化管理流程,推动智慧技术与零碳目标的深层次地融合,实现碳污同治与精准管理。
五是完善协同机制:园区建设过程中,亟待通过标准化手段,合理规划、稳步协调,促成多方合作机制(政府、能源企业、电网等协同),实现多方共赢和包容性发展。
六是应对国际挑战,争夺全球标准话语权。各国对零碳园区的定义、核算方法及认证要求差异显著。积极布局推动零碳园区标准化工作,可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的需求,逐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。
本期,我们聚焦于零碳园区,向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22份零碳/低碳园区的实用标准,其中国家标准1份,团体标准14份,区域标准7份,欢迎各位入库下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