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全球能源转型正站在关键十字路口。一边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量连续22年刷新纪录,2024年全球新增电力供应中80%来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核能,二者总发电量占比首次突破40%;另一边是距离《巴黎协定》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.5℃以内的目标愈发遥远,尤其是全球能源转型呈现出的“两极分化”态势,正成为阻碍脱碳进程的核心难题。必维集团《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报告》基于对11个地区1100多名能源领域专家、高管的调研,勾勒出当前转型的现状、挑战与破局路径,为理解全球能源变革提供了关键视角。
从整体进展来看,能源转型的“增量”成果显著。2024年,全球低碳能源投资增长11%,达到2.1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;截至2025年3月底,中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化石燃料火电,成为全世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扩张的重要引擎——2024年中国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量几乎占全球的三分之二。在技术层面,成熟的太阳能、风能平准化度电成本过去十年下降23%至38%,已成为不少国家最经济的发电方式;电池储能技术持续突破,中国龙泉储能项目成为全世界首个大规模应用半固态电池的项目,电解槽效率也从75%提升至部分技术超90%,为绿氢规模化奠定基础。
然而,“总量增长”背后的“结构失衡”问题更为突出。全球能源转型正呈现出明显的“两速格局”:发达国家与中国占据了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85%,而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全球南方国家(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)仅获得15%的投资。这种失衡不仅拖累全球脱碳进程,更加剧了发展鸿沟——撒哈拉以南非洲约6亿人仍无法用上电,不少新兴市场的能源需求量开始上涨中,未来几十年仍有三分之一可能依赖化石燃料。国际能源署(IEA)测算,要实现《巴黎协定》目标,全球南方国家每年的清洁能源投资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两倍多,从当前水平提升至1.3万亿美元,但目前富裕国家承诺的每年3000亿美元支持,与实际的需求相去甚远。
阻碍转型加速的“顽固壁垒”也在多重维度显现。审批流程繁琐是全球共性难题,53%的受访者认为简化许可制度是加快转型的首要举措,但73%的人表示过去一年审批效率毫无改善,部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因审批延误错失市场窗口。供应链韧性同样堪忧,68%的受访者认为供应链稳定性未得到提升,地理政治学冲突、关税壁垒成为主要风险,65%的人担忧新关税可能引发新能源组件贸易争端——过去五年全球出台的清洁能源相关贸易限制措施达200项,较此前五年增长4倍。此外,电网建设滞后与劳动力技能缺口也制约着转型步伐:80%的受访者将电网接入投资列为第一个任务,但2024年全球仍有1650吉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容量等待并网;欧盟预计到2030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领域需新增350万个岗位,可57%的收房的人说现有教育培训体系无法跟上转型需求,部分企业甚至因技术人才短缺推迟项目。
技术创新虽为转型注入动力,但“单一依赖”问题需警惕。61%的受访者认可关键技术创新步伐加快,人工智能的潜力尤其被看好——65%的人认为AI将在能源资产预测性维护中发挥核心作用,48%的人期待AI能缩短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审批周期。不过,行业对技术路线的“过度侧重”引发担忧:47%的受访者指出,当前转型过于聚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量增长,却忽视了核能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等关键技术的发展。事实上,核能作为低排放基荷电源,全球在建核反应堆已达63座,小型模块化反应堆(SMR)更能灵活适配不同场景;CCUS则成为工业脱碳的重要选项,美国计划到2030年推进266个CCUS项目,印度、马来西亚等全球南方国家也在加速布局,但42%的受访者认为CCUS技术创新速度仍显缓慢。
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破局,核心在于“均衡与协作”。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,政策激励与资金引导缺一不可——印度通过“单一窗口审批”缩短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流程,巴西对绿氢、生物燃料实施税收减免,这些本地化实践已展现成效;同时,需引导更多私人资本流向新兴市场,目前全球2.5万亿美元ESG基金中,流向全球南方的比例极低,多边开发银行与证券化工具的创新将成为关键。在技术层面,需构建“多元互补”的能源体系,既要继续扩大风能、太阳能规模,也要重视水电、核能、CCUS的协同作用,例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通过“水电+风光”混合系统提升电网稳定性,德国建成的氢气就绪型燃气轮机发电厂可减少60%碳排放。
全球能源转型从来不是“单一路径”,更需要各国、各行业的协同行动。正如报告所强调的,当政治意愿、资金支持与技术创新形成合力时,转型就能释放巨大潜力——欧盟通过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指令III》将陆上风电审批效率提升6倍,南非、肯尼亚通过微电网技术解决偏远地区用电问题。未来五年,能否扭转全球南方的投资失衡、突破供应链与电网瓶颈、构建多元技术体系,将决定全球能否守住1.5℃的气候目标。毕竟,能源转型不仅是为实现低碳未来,更是为了让数十亿人获得可靠、清洁的能源,这需要全球携手,不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