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纸文件的出台,往往藏着时代转向的关键信号 —— 这一次,指向的是中国城市发展逻辑的:从 “大拆大建” 的规模扩张,正式转向 “留改拆并举” 的存量焕新。
2024 到 2025 年,这场变革率先在机构层面破局:湖北省成为全国首个 “吃螃蟹” 的省份,全域完成 17 个地市州 “住房和城乡建设局” 向 “住房和城市更新局” 的改革;与此同时,北京、四川、广东、上海等地紧追其后,省级城市更新集团密集成立,注册资本动辄就是数十亿元级别。
从政府职能调整到市场主体补位,这场系统性变革,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彻底告别 “增量时代”,迈入 **“存量焕新时代”** 。2025 年 8 月,《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水平发展的意见》正式落地,明确给出了 “定调”: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,城市发展的核心,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。
千万别把湖北的机构改革当成 “简单更名”—— 这背后是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系统性重构。2024 年 6 月底前,湖北 17 个地市州及省直辖县同步完成 “住更局” 挂牌,成为全国首个实现 “省级全域住建部门职能重构” 的省份。
这场改革的突破性,体现在三个关键点上:全域覆盖的更新管理体系、职能融合的 “双轮驱动” 机制,以及配套的 **“1+N” 政策体系 **。和广州、深圳早期的 “单点试点” 不同,湖北模式真正的完成了省域范围内 “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”,让城市更新从 “零散推进” 变成 “系统作战”。
职责调整的核心思路,是 “规建管” 分离。以荆州市为例:原住建局的 “城乡建设规划管理”“建筑市场监管” 等职能,划归新组建的 “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”;而更名后的 “住房和城市更新局”,则专注于住宅管理与住房保障、房地产市场调控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、城市更新实施四大核心任务 —— 权责更清晰,发力更聚焦。
政府职能 “转舵” 的同时,市场主体也在经历深刻洗牌 —— 省级城市更新集团的崛起,成为 “存量时代” 的重要特征。
2025 年 7 月 28 日,注册资本 50 亿元的四川省城市更新集团正式揭牌,由四川华西集团全资控股,定位是 “省级城市更新国有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平台”。它的任务很明确:覆盖全省城市更新项目的 “体检、策划、规划、投资、建设、运营” 六大环节,布局科研设计、工程项目施工、产业投资、城市运营四大业务板块。按照计划,“十五五” 期间它要参与打造50 余个城市更新项目,带动全省超千亿投资。
不止四川,上海、广州、南宁等地也纷纷成立类似平台公司。这一些企业有个共同特点:政府推动成立、国有资本主导、注册资本雄厚、覆盖更新全产业链。它们的出现,正是为了破解城市更新的 “老大难” 问题 —— 资源分散、融资单一、链条割裂,让市场化力量真正成为 “存量焕新” 的主力军。
城市更新,最难的永远是 “钱”。这类项目大多是 “前期投入高、回报周期长”,单靠传统融资渠道根本不够用。
为了破局,多部门已经联手打出 “组合拳”:财政部、金融监管总局、国家发改委明确,将通过预算内投资、专项债、政策性银行借贷、财政补助、税费优惠、金融机构信贷等多维度提供支持。
更实在的是 “线 年,中央财政将再拿出400 亿元奖补资金,新增 20 个示范城市给予专项补助 —— 东部城市不超过 8 亿元,中部不超过 10 亿元,西部和直辖市不超过 12 亿元,用政策杠杆撬动地方积极性。
现在,“专项债 + EOD + 社会资本” 的组合,成了破解资金困局的 “利器”。其中 EOD 模式(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)很关键,通过 “生态修复 + 功能开发” 的联动,把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,反哺前期投入;而 REITs(不动产投资投资基金)更是被视为 “核心工具”—— 今年 2 月,华夏金隅智造工场 REIT 上市,成为国内首单以城市更新项目为底层资产的公募 REITs,公众发售提前结束,配售前累计吸金403.87 亿元,足见市场认可。
存量焕新,离不开技术 “打底”。数字创新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的 “新动能”,让改造更高效、更精准。
上海蓝色星球科技推出的 “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 (CDP-Mate)”,就是典型案例 —— 基于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,已经应用于 1000 多个更新项目,实现了从策划、建设到运营的 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。
还有更具体的实践:上海康健路 341 弄 “原拆原建” 项目,靠BIM+AI 技术不仅节省了 15% 的投资,还把居民回迁周期压缩到只有 8 个月;西安幸福林带项目采用 “PPP+TOD” 模式,叠加政府治理创新,工期直接缩短 9 个月,现在日均客流量能达到 4.8 万人次。
这些案例都在说明:技术正在推动城市更新从 “经验驱动” 转向 “数据驱动”,破解信息不对称、决策效率低的老问题。
中国城市发展,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转变 —— 从追求 “有没有” 的规模扩张,转向追求 “好不好” 的质量提升。
这背后是客观规律:当城镇化率突破 65%,按照国际经验,城市发展重点必然从 “外延扩张” 转向 “内涵提升”。而城市更新,正是这一场转变的核心抓手。
它的战略价值,体现在 “经济 + 民生” 双重属性上:一方面,中国城镇存量建筑规模已超500 万亿元,按年更新速率 2% 计算,每年能释放10 万亿元级的经济价值,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;另一方面,更新直接惠及民生 —— 比如湖北省计划三年内,让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覆盖率提升 30%,同时改造 2000 公里老旧管网,让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。
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进化:从 “大拆大建” 到 “留改拆并举”,背后是城市治理思维的深刻变革。早在 2021 年,住建部就发布《防止大拆大建通知》,明确要求城市更新要 “保留既有建筑、保持老城格局、延续城市特色”。
现在,慢慢的变多的实践正在呼应这一理念:南京小西湖街区的 “小尺度、渐进式” 更新,不搞 “一刀切”;上海洛克・外滩源的 “修旧如旧”,留住历史风貌;首钢工业园的 “工业遗存活化”,让老厂房焕发新生 —— 这些案例,都在诠释对城市历史文脉和社区肌理的尊重。
当然,城市更新不是 “坦途”,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:资金上,单靠财政投入难以为继,市场化融资机制的建立还需突破;制度上,国家层面缺乏专门立法,地方政策 “碎片化” 问题明显;实施上,产权复杂、利益多元,导致协调成本居高不下。
:湖北的职能改革经验会被更多省份借鉴,让城市更新从 “局部试点” 变成 “系统行动”;
:更新内容不再只盯着 “房子、道路”,还会扩展到社区服务、数字赋能、低碳转型等 “软实力” 维度;
正如住建部官员所言:“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,而是城市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。”
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,大基建的 “黄金岁月” 虽已落幕,但城市发展的故事并未结束 —— 只是换了一种更精细、更可持续的讲述方式。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转型中,那些能主动适应变化、敢于创新的城市和企业,终将在 “存量时代” 找到新的增长空间,续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